上交所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,在各方共同努力下,2018年沪市并购重组市场总体保持稳定,全年共进行并购交易1226家次,交易总金额1.2万亿元,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42%和31%;全年共有131家公司启动重组,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,披露117单方案,同比增长18%,活跃度有所提升。涉及交易金额近4000亿元,接近上一年度水平。
该负责人表示,并购重组作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,在助力上市公司加速转型升级、抵御风险挑战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,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具体来说,首先,产业类和实体类并购的主流特征更加鲜明。2018年,以“同行业、上下游”整合为目标的产业并购数量已占全部交易的70%以上,产业逻辑已成市场的主流和共识,并购重组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发挥。其中,标的资产属于生物医药、高端设备制造、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方案数量和交易金额,占比均超过七成。其次,海外并购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。2018年,沪市上市公司进行海外并购共63家次,交易总金额约1500亿元。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逐步实现了从粗放型扩张向集约型发展转变,新兴产业与高端技术更受青睐。再次,市场化要约收购出现积极变化。2018年,沪市共发生9单市场化主动要约收购,频率远高于以往年均1单的水平,活跃度与市场化程度提升明显。这既与要约收购特点有关,也与现阶段市场趋于理性密不可分。
总的来说,经过前期对“忽悠式”“跟风式”“三高类”重组等乱象的整治,市场环境逐步规范,估值体系回归理性,投资者对于重组概念更加理性,股价反应总体平稳。
上交所称,与二级市场增持相比,要约收购的资金成本确定,时间成本可控,可以有效缩短决策链条,提升实施效率;与协议转让相比,要约收购能够保障中小股东享有平等退出权,较好平衡收购方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。在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市场博弈基础上,要约信息反映在股价走势上也更为理性,使更多投资者愿意接受要约。可以说,今年的要约收购案例反映了市场化发展趋势,控制权市场逐渐理性成熟,有利于价值发现和提升公司质量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沪市民营企业的数量接近六成,总市值接近五成,在并购重组市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。一方面,并购重组可以更好服务供给侧改革与国企改革。2018年,沪市国有企业共进行并购536家次,交易总金额6757亿元,增长25%;重大资产重组方面,共披露37单方案,占比约32%,涉及交易金额2029亿元,占比约53%。沪市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化解过剩产能,整合优势产能,机制创新与技术升级同向发力,实现改革乘数效应的最大化。
另一方面,并购重组助力民营企业获得发展新机遇。2018年,沪市民营企业共进行并购重组690家次,交易总金额5328亿元,增长40%;共披露80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,占比约68%,涉及交易金额1804亿元,占比约47%。民营企业利用并购重组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,也在深刻改变并购重组市场的生态结构。在经济增长趋缓、中美贸易摩擦、行业周期下行、大股东股票质押等风险叠加下,部分民营企业遭遇困难。并购重组作为优化资本结构的有效措施,在防范化解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,2018年证监会继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,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。目前90%以上的并购重组交易已无需证监会核准。上交所积极优化募集配套资金制度,提升募集资金上限,充分满足上市公司在培育新动能中的资金需求。沪市公司2018年重组配募金额共577亿元,有效补充了营运资金。在此基础上,上交所丰富了并购重组支付工具,创新推出定向可转债,为交易双方提供更为灵活的利益博弈工具。此外还简化预案披露要求,通过修订26号准则,对重组预案信息披露要求进行简化,落实股票停复牌制度改革。
上交所有关人士表示,2018年,部分公司暴露出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股权,股价波动时无力偿债,面临平仓风险,引发市场高度关注。为防范局部风险扩大,或引发系统性风险,证监会、地方政府、行业协会均推出一系列纾困措施,帮助有发展前景但暂时陷入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境。上交所立足于信息披露和风险释放,稳妥审慎地开展处置工作。其中,并购重组作为处置风险的重要选项之一,也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作者:朱凯